Search


 《窮遊》

  旅途上遇見兩位大學生,趁上學的空檔出來旅遊。大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 《窮遊》

  旅途上遇見兩位大學生,趁上學的空檔出來旅遊。大學生的經濟狀況並不寬裕,只能窮遊,可以理解。其中一位是我見過砍價最厲害的男孩子,十元八塊的士錢也能給他講回來。

  他另一最重要的省錢方法是逃票。在內地,逃票似已是「驢友」的一種風氣,倒不能簡單斥之為「不守規矩」,事關內地的門票價錢上漲得過分,動輒上百元,有些直達不合理地步;以逃票來作對抗,也算是人之常情。因此驢友間出現了不少「逃票攻略」,將逃票變成了旅行的一部分。

  於是理所當然地,這位大學生每到景點時都出盡辦法免去門票,真的不成功才會買票入場。他還有一經典語錄:「成功逃票比進景點本身更有成功感!」

  可是如此省儉窮遊的他,卻喜歡買紀念品(當然也砍價)。有一次,他在討論車費要多付五塊錢是如何不合理、如何可以砍價時,我忍不住問他:「你這樣計較十元八塊,倒不如買少兩件紀念品,不就給省回來了嗎?」他猶豫了一下說:「錢省下來就是為了買東西啊!」

  各人有各人的旅行方法,本來不應該批評,但如果旅行的優劣竟是透過物質去定義的話,那不是與「窮遊」的本質相違背了嗎?「窮遊」之所以吸引,是因為它在實踐一種少依賴物質的旅行方法,而且相信即使阮囊羞澀,也能得到不比有錢人遜色的旅程。以省錢作為窮遊的目的,卻有點本末倒置了。

香港經濟日報 C04 | 世情館 | 香格里拉 | By 林輝 2012-11-09


Tags:

About author
  香港人,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(社會科學學士)及香港中文大學(社會工作碩士),曾任民間團體全職總幹事,也同是時事評論人、社會運動者、註冊社工、專欄作者及電子媒體主持。   然而真正身份實為旅行狂熱者。2007,出發獨自到中國及南亞等地旅行,為時11個月;最後3個月,由西藏拉薩獨自騎單車經雲南到達泰國清邁。回港後成立團體「責任行者」,推廣責任旅遊(Responsible Traveling)的概念──藉由觀光旅遊發展,促進當地文化維護、環境保育、弱勢團體協助等。   2012年夏,應綠色和平之邀乘坐極地曙光號(Arctic Sunrise)前往北極,協助推廣「守護北極」(Save the Arctic)全球運動。   2012年秋,獨自出發進行為期兩年的環球旅行,並同時為香港及馬來西亞多個媒體如《經濟日報》、《明報》、《旅行家》雜誌等撰寫專欄。是次旅程於香港發生雨傘運動之際暫時完結,共計走過亞洲、歐洲、中東、中南美洲等40多個國家。   2014年秋,出版《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》一書,將旅程中走過亞洲和中東的經歷集結成冊,以文字帶領讀者看見苦難與希望並存的世界。2015年秋出版本作《旅行是一場修行》,將歐洲和中南美洲的行跡,以及對旅行的種種體悟,盡收錄其中。   2015年,與友人創立網上旅遊平台「鐵鞋旅遊頻道」,並任總編輯;又成立「輕背包」,推動「背包旅行團」。同時,亦為多個媒體撰寫專欄,及於大專院校兼任講師。
林輝,旅遊狂熱者、文字工作者,另兼任攝影師、教師、網媒總編、旅行團策劃及領隊。著有《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》及《旅行是一場修行》。
View all posts